beat中国在线体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beat中国在线体育 > 正文

beat中国在线体育

beat中国在线体育举办通识课程教学交流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4-01-04

为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2024年1月2日,beat中国在线体育在主楼601会议室举行通识课程教学交流研讨会,全院教职工参加会议,院务委员顾家宁主持。

高研院副院长孙琳琳教授作了题为《新时代北航一流通识教育的面向和建设策略》的报告,介绍了新时代人文通识教育的发展面向、高研院探索路径与未来发展策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识教育作为共识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以通专融合的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提高高校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如何在新的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栋梁之才,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北航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需要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强有力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作为支撑。要解决当前人文通识教育在师资力量、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建设、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就需要建强一支高素质的人文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实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的内在融合,全面提升人文通识课程的覆盖度、精品化、数字化,建立具有北航特色的优质通识教材体系。

高研院康子兴教授介绍了“西方经典研读”和“西方文明文化史”课程的基本情况,及其对课程建设的思考。“西方经典研读”和“西方文明文化史”两门课程是点和线的关系,西方文明文化史力图为学生呈现西方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属于线性设计,如果说文明文化史是一条线,经典研读就是线上的点。因此,“西方文明文化史”课程需要梳理脉络,理清线索,呈现出西方文明发展的内在逻辑。在“西方文明文化史”的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庞杂的文明史内容凝练在有限的时间中,在提炼线索的基础上抓住最核心的历史事件与问题。为了解决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紧张,康子兴建议建设多门相关课程,形成“文明史课程群落”。“西方文明文化史”的课程内容较为凝练,学院增开其他相关课程,便可以更丰满、更详细地阐述西方文明史中的大问题。此外,学院也可以设计一系列西方文明史的专题讲座,或者设计一门以讲座为主要形式课程,按照西方文明发展的逻辑,设计讲座主题,每一讲都邀请国内最著名的学者讲授。

关于“西方经典研读”课程,目前讲授的是《理想国》,为了解决内容庞大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解决途径一是讲透这本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在逻辑,二是讲透书中关于理论的辩论,三是建立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课程结束后仍然能够继续研读。除此之外,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可以通过辩论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高研院顾家宁副教授介绍了“中国经典研读”和“中国文明文化史”两门课程的基本情况、现状分析和建设方案。“中国经典研读”课程的教学理念是“考古通今”的人文教育,教学内容一是夯实基础,通过章句细读详释和思想体系提炼,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知性理解。二是注重当下生活与经典文本的互动关联,体贴、联系学生生活。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交流互动,在潜移默化之中达成人格涵育的通识教学目标,在知性理解的基础上注重精神的融入,寻找《论语》与个体生命的契合。教学环节设计力求精细,针对各教学环节配置相应教学资源。

“中国文明文化史”课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从个人教学转向团队教学,使之更具知识性、体系性和框架性。实施版块化教学,分为“导论与历史观”“古代政治与国家”“古代文学与艺术”“古代学术与思想”“中外接触与文化更新”五大版块,兼顾文科综合素养训练与专业个性需求,也便于团队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各司其职,深耕细作。中国文明文化史通识课程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对自身历史文明深入、切身的体认,为此以家史访谈、学术文献阅读为中心布置两次作业,力求使宏大的历史贴近个体鲜活的生活,同时进行基础、规范的文科学术训练。

高研院陈绮副教授分享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课程的授课心得。这门课是核心通识课,建课初衷是探索跨学科课程教学,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特别合适关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教材,目前使用自编讲义,每节课后给学生10个左右的参考文献作为延伸阅读。之前授课内容聚焦于意大利,但是随着学界对文艺复兴研究的推进,逐渐偏向文艺复兴全球化的讨论。另外,也会根据选课学生的专业灵活调整授课内容,每一章的主题都会重点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教学形式采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线下以养成系和翻转式为特点,养成系指第一堂课学生分组,每一组跟老师进行互动交流,从选题到定题,最后形成课堂报告,让学生由点到面对文艺复兴形成全面立体的认识,整个学期是一个学术思维逐渐形成,学术习惯逐渐培养的过程。翻转式是指考核方式,它是养成系的成果,即最后1/4的课程由学生分组来讲,教师进行考核。线上课程内容根据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的要求,在超星慕课平台上线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慕课课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补充知识。课内除了教师本人在现场授课外,还有大师进课堂,通常会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授课,课外是北京市内博物馆的现场教学和圣安娜大学举办的暑期学校的现场教学结合。当前如何平衡进一步满足学生需求,如何细化组内分工及跟进考核方式,如何提振通识课的信心,是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高研院罗旻副教授介绍了“《诗经》选读”和”诗歌与中国文化”两门课程的基本情况及授课心得。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经典文本如何去专业化。当前的《诗经》课程,主要从基于文学专业能力的文本精读入手,使用教材也多为《诗经》注本、选本和研究著作,不适合作为面向非文学专业学生的通识课程。解决思路是减轻现代读者和古代文本之间的隔阂,以周代文化史为基础,分梳传统文化当中的各个重要侧面,全面立体的呈现出诗歌和文化史的交汇,提供读《诗经》的更多角度和可能性。“诗歌与中国文化”课程也基于这一思路构建大纲,打破传统文学史格局,代之以文化专题与诗歌传统相结合的模式,令课程内容更加丰富趣味。

高研院余盛峰副教授选取了西方文明文化史中的一堂课“欧洲封建制的文明特质”进行了精彩的课堂展示,具体介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通识教育的授课模式提供新思路。

研讨会后,教师们针对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开展以及推广路径进行热烈讨论,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了更为明晰的认知,为未来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为建立具有北航特色的优质通识课程奠定基础。


Baidu
sogou